<u id="9dff7"></u>
  • <var id="9dff7"><code id="9dff7"><meter id="9dff7"></meter></code></var>
      <sub id="9dff7"><address id="9dff7"></address></sub>
      <form id="9dff7"><source id="9dff7"><track id="9dff7"></track></source></form>

    1. <sub id="9dff7"></sub>

      <sub id="9dff7"><listing id="9dff7"></listing></sub>
      <wbr id="9dff7"></wbr>
      <wbr id="9dff7"></wbr>

      手機號
      驗證碼
      立即登錄    忘記密碼? 注冊
      手機號
      郵箱
      立即登錄    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

      6/23/2018 4:21:00 PM

      漯河翻譯公司描述傳統翻譯與數字化時代翻譯

             傳統翻譯研究把譯者視為譯文生產者,認為翻譯目的在于滿足讀者或聽眾的特殊需求,這是一種以生產為導向的外在模式。在數字化時代,這種模式正悄然發生變化。以“眾包”翻譯為例。翻譯任務不完全由職業譯者承擔,而是通過自由自愿的方式外包給非特定大眾譯員。他們當中很多人恰恰是翻譯的潛在用戶,這種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內在模式把用戶變成生產者或“產消者”。


         在這個過程中,翻譯不再是譯者把譯文導向的翻譯投射到消費者身上,而是消費者把自己設想成目標讀者,對自我進行表征。
        漯河翻譯公司譯者提供的多語言素材和信息,把“維基解密”發布的文件譯成多種語言版本,通過合作方式進行的志愿翻譯等,這些翻譯都呈現出政治色彩,并愈演愈烈。一方面,我們可以從一些組織的政治代理中發現這類翻譯,比如歐洲社會論壇(反全球化運動大會)籌辦過程中誕生的國際口筆譯志愿者組織——“巴別塔”,聲稱自己不是“語言服務提供者”,而是“政治參與者”。另一方面,這類翻譯在暗中對正在發生的機器與人之間的互動提出質疑,認為這種活動在本質上是非人性的。
        本地化話語的一個趨勢在于強調自動化在翻譯中的作用,盡可能減少人(譯者)的干預。在“眾包”翻譯中,我們可以發現人(譯者)對技術的改造與利用,通過技術解決人類關切或推動翻譯進程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翻譯實踐中涌現的是把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或干預手段。
        這種理念中暗含著一種改變,即從傳統翻譯中的單一主體,比如在沙漠中辛苦工作的翻譯之父——圣·哲羅姆,到互動過程中的多重主體。翻譯是一種對話,是一種互動。這種互動性不再局限于譯者和說話者/作者之間,已延伸到譯文生產、傳播、接受和批評等整個過程中。
        比如“中國關鍵詞”項目。它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研究院發起,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負責實施,以多語種、多媒體方式向國際社會解讀、闡釋當代中國發展理念、發展道路、內外政策、思想文化核心話語,成為構建融通中外政治話語體系的創新性實踐。
        文化研究學派的代表雷蒙德·威廉斯認為,文化和傳播的核心就是關鍵詞的傳播。通過“中國關鍵詞”的選擇、編輯、翻譯、修訂和傳播全流程,可以看出翻譯已超越語言轉換,上升為一種戰略傳播(Strategic Communication)行為,彰顯出國家意志下的多重主體性。
        

      閱讀文章:積分+1
      男女全黄一级带免费